查看原文
其他

1 生为佛教徒 ▎2 觉醒 ▎3 无可撼动动的宁静《佛陀的女儿:上座部佛教大修行人的传奇心灵》第一部 不平凡的人生

艾美·史密特 音流瑜伽研究
2024-09-02

蒂帕嬷:说话、逛街、煮饭……任何时刻都可以禅修




1 生为佛教徒 ▎2 觉醒 ▎3 无可撼动动的宁静《佛陀的女儿:上座部佛教大修行人的传奇心灵》第一部 不平凡的人生

 

作者:艾美·史密特

译者:周和君

 

第一部 不平凡的人生

 

第一章 生为佛教徒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事情可以攀缘。

 

1911年3月25日

 

娜妮·拜鲁雅出生于靠近缅甸边境的孟加拉国东部的一个小村落。 契塔刚(chuttagong)区域向来以融合宗教传统而闻名,这个区域中的印度教、伊斯兰教以及佛教教徒们都能够和谐地生活在一起。这个佛教小区所保留的原始佛教传统,或许是现存佛教文化中唯一能够回溯到佛陀那个时代的佛教传统。

 

娜妮的家人是属于孟加拉国拜鲁雅家族,他们是印度原始佛教徒的后裔。虽然在娜妮出生的时候,禅修的传统几乎都已经式微,但有些家庭依然奉行佛教的仪式和风俗。她的父亲普那·谦卓(puranChandra)以及母亲芭莎娜(prasana)也是如此。

 

娜妮是六个孩子中的长女,跟兄弟姊妹们都很亲近,而且还是这个大家族中最受宠爱的孩子。娜妮和她母亲的身材都很娇小,皮肤很好,母女俩的关系特别亲密。娜妮还记得她的母亲是个很娴静且充满感情的女人,父亲则是个坚守原则的人,但即使他看见不合宜的行为也绝不会高声斥责。尽管父亲的管教方式严格而坚定,娜妮和父亲的关系还是非常好。

 

娜妮家中向来都奉行慷慨的布施传统,若有任何佛教僧侣、印度教托钵僧或者任何前来要求施舍的人,娜妮的父母都会慷慨地布施。这个年轻女孩从她父母身上学到了布施的意义——那就是当你在布施的时候,人与人之间就不再有区别了,你是在布施给所有的人。

 

当娜妮还是个孩子时,就已经对佛教的仪式产生极大的兴趣。她喜欢到寺庙去,并服侍那些僧侣们。

 

虽然孩子们通常都不准靠近正在进行化缘的僧侣,但由于娜妮受到强烈的吸引,所以大人就允许她把食物和救济品布施给僧侣们,让她替他们洗脚,并且同他们一起坐着吃饭。

 

什么叫做饥饿?

 

娜妮平时沉静独处,不会找其它同伴玩耍。她最常玩洋娃娃,却也特别喜欢捏塑佛陀雕像。当其它的印度小女孩都还在玩扮家家酒的时候,娜妮却在幻想世界中制造许多的供品以及采集鲜花,献给佛陀,她会准备好神龛,然后举行宗教仪式。拜鲁雅家的位置靠近湖边,在湖另一端的尽头有一座色彩亮丽的亭子,娜妮常常到那里去献供品。她回忆说自己这股奉献的心意是自然生起的,父母绝没有特别鼓励她这么做。

 

娜妮不仅不喜欢烹调,甚至对于吃东西也没什么兴趣。困惑的母亲总是没有办法哄骗娜妮乖乖地坐下来吃一顿饭,而娜妮往往只吃了一片水果或一块饼干就够了。她常常问父母“你们觉得饿吗?什么叫做饥饿?”另一方面而言,娜妮对于知识的饥渴却是永远无法得到满足。当时在她的村落里,女孩子去学校上学并不常见,但是娜妮坚持要到学校上课。有时因为生病而彼留在家中,但是她还是会想尽办法,偷跑去上

 

在晚上,她通常会跟父亲一起坐在餐桌边,要求父亲跟她一起讨论学校的功课,虽然大多数的孩子都不会把功课带回到家里面来。

 

在那个时代的印度,一个女孩的童年很早就结束了。那些有幸去上学的女孩,在五年级以后就再也没有求学的机会。根据当时的传统,娜妮必须在第一次月经来潮之前就嫁出去。所以,在十二岁的时候,她被带离学校,然后嫁给一个二十五岁的男人。她的未婚夫拉雅尼·拜鲁雅(RajaniRanjanBarua),是一位来自隔壁希法塔(silghata)村的工程师。依据当时的习俗,在婚姻仪式结束后,娜妮就必须马上跟她的夫家住在一起,这使得娜妮非常想念她的家人。更糟糕的是,新婚一个礼拜之后,娜妮的丈夫就回到缅甸的工作岗位去了,娜妮一个人留在夫家跟严苛的公婆住在一起。她十分害怕那些亲戚,虽然她偶尔可以回家探望自己的父母,但是夫家的人很快就会来把她带走。

 

度过了两年不快乐的婚姻生活之后,十四岁那年,娜妮搭上了一条前往仰光的船,准备在一个陌生的国度,和一个她只认识一个礼拜的男人开始去过新的生活。才刚刚踏下船,这个来自乡村的小女孩就被周遭的环境给吓坏了。仰光,一个充满了陌生面孔、漫天喧嚣、陌生无比的城市,人们都说着她听不懂的语言。刚开始的时候,娜妮感到非常孤单,常常因为思念故乡和家人而彻夜哭泣。

 

无法怀孕的忧伤

 

她的婚姻生活也是充满了挑战。虽然先前她的母亲与婶婶们都一再 教她该怎样操持家务,但是没有人告诉过她关于“性”这方面的事情。她的丈夫是第一个跟她谈性的人,但这个女孩的反应却是十分震惊、紧张,并感到极度地羞耻。刚结婚的第一年,她非常怕自己的丈夫在这一年当中,拉雅尼对他的妻子一直都非常的温柔而且态度相当支持,从来没有强迫她做过什么。到后来,随着他们两个人的信任关系渐渐地发展,娜妮发现到丈夫个性的可贵之处,在接下来的几年之间,这两个年轻人深深地坠入爱河中。娜妮在晚年的时候常常提到,她认为拉雅尼是她的第一位老师。

 

然而,这段快乐的婚姻关系却蒙上了一层可怕的阴影。当时印度的传统习俗,照例会期待新婚妻子在婚后的第一年就能够生下孩子——尤其是生一个男孩子。但是娜妮结婚好几年了,却依然没有传出怀孕的消息,她去找医生及各式各样的灵疗者,但是没有人能找出她无法受孕的原因。这个情况造成她生命中巨大的羞耻和忧伤。幸运的是,拉雅尼并没有因为娜妮无法生育而责备她,他依然是一个慈爱、有耐心而且体贴的丈夫。

 

虽然拉雅尼能够接受这辈子可能没有子嗣的事实,但是他的家人和邻居可不这么认为。他们非常担心娜妮会让拜鲁雅家族断了香火,就以家族中有人生病为借口,把拉雅尼诱骗回故乡契塔刚。拉雅尼才刚踏进家门,便有人告诉他婚礼马上就要进行,他的新婚妻子已经在等着他了。拉雅尼当下拒绝这门婚事,他对亲戚们说,当我娶娜妮时,并没有告诉她一定要生孩子,不然我就会离开她。这并不是我们婚姻的条件,如果我现在因为这样而离开她,对她太不公平了。

 

拉雅尼回到缅甸,并安慰娜妮说,再也不要为没有孩子这件事担心了。他要她把每一个所见到的人都当成自己的孩子看待——娜妮在多年 后,以无比伟大的方式实践了这个劝勉。

 

对母亲的离世,哀痛逾恒

 

到了娜妮十八岁的时候,她的母亲突然去世。虽然她先前曾经梦见过母亲的死亡,但是在得知消息后还是非常震惊。自从她搬到缅甸来,跟母亲只见过两次面。即使在许多年后,她仍然为丧母感到心痛。然而就在她母亲过世后不久,娜妮自己也因为伤寒发烧而崩溃。由于医师的误诊和延误治疗,娜妮在医院里住了好几个月。

 

娜妮的母亲在身后还留下了一个十八个月大的毕乔伊(Bijoy) 。娜妮的父亲没办法照顾这个婴孩,娜妮和拉雅尼就趁机把这个最小的弟弟当做自己的孩子来照顾,毕乔伊因此被送到了仰光。

 

娜妮和拉雅尼在佛教徒的社群中非常活跃。他们除了遵守佛教的五大戒律——不杀生和不伤害、不偷盗、不淫行、不妄语,以及不喝酒等戒律外,还每日奉行诵经的仪式,每年赞助两个地方性的庙会,并且对当地的僧侣进行布施。他们夫妇俩尤其以慷慨布施而闻名。他们为贫苦家庭的孩子缴付学费,也为无家可归的人提供住所。

 

娜妮刚到仰光的时候,内心便涌起了强烈的欲望想要学习禅修。虽然一般来说,女孩子们没有学习禅修的惯例,然而她不断地要求拉雅尼,希望能得到他的许可。每当她提出要求时,丈夫就建议她,等她老了以后再说,并劝她遵循传统的印度习俗,把禅修的时间延后。所以,娜妮到晚年时,在了却所有家务的责任之后,才开始禅修。

 

虽然娜妮不会说缅甸话,但她还是想尽办法让自己在这“第二故乡”接受一个佛教徒的教育。每当有机会找到孟加拉国语的宗教书籍时,她就会开始自行研读。至于其它的书籍,则是靠着十三岁的外甥桑尼(Sunil)的帮助,帮她把佛教经典从缅甸语翻译成孟加拉国语。桑尼对于娜妮的勤学好问,以及能够博闻强记所有读过的经文感到非常惊讶。多年以后,娜妮完成一连串的心理测试,更证明了她拥有天才级的智

 

1941年,娜妮三十一岁时,缅旬正遭受日本军队的攻击以及占领。那是一段充满恐惧、物资匮乏而又艰苦的岁月。当1945年二次大战结束时,已经长大成人的弟弟毕乔伊回到了印度去建立自己的家庭。这时候的娜妮,面对空荡荡的房子以及父母双亡的事实,她心想,现在该是学习禅修的时候了。

 

奇迹与打击

 

然后奇迹发生了,经过了二十多年的努力后,娜妮发现自己怀孕了。她在三十五岁那年,满心喜悦地生下一个女孩;然而孩子却在三个月之后因病死去。遭受严重打击的娜妮因为悲伤过度而心脏病发。

 

四年之后,娜妮又幸运地再度怀孕。这次她又生下了一个女孩,她把这个小女娃命名为蒂帕(Dipa)。

 

这个时候,娜妮才开始被昵称为“蒂帕”,也就是“蒂帕的妈妈”。既然蒂帕名字表示光明之意,那么娜妮的新名字也就代表了“光明之母”的意思。

 

当娜妮第三度怀孕时,蒂帕还只是个牙牙学语的健康孩子。娜妮这次所怀的是非常重要的男胎,但这个孩子最后却胎死腹中,这次的打击让蒂帕又再度陷入了难以平复的悲伤中。在伤心绝望之余,蒂帕要求拉雅尼有机会能够让她学习禅修,以减轻心里的悲伤。但她的丈夫还是告诉她说时候未到,于是她威胁说要离家出走,从此,拉雅尼和邻居们就开始监视她的一举一动。

 

但他们的高度警戒实在是多余的,因为蒂帕嬷身受高血压之苦,有好几年的时间只能躺在床上,根本无法下床,更别说离家出走了。在这段期间,蒂帕嬷一心想要寻死。这时候,她的丈夫拉雅尼独自肩负起照顾妻子以及学步中的女儿蒂帕的责任,在此同时,他还担任全职的工程师职务。蜡烛两头燃烧的结果,终于把拉雅尼压垮了。1957年的某个夜晚,他下班回来后,告诉妻子说身体不太舒服。几个小时之后,他就因心脏病发而离开人世。

 

 

第二章 觉醒

 

当我死时,能够带走什么?

 

蒂帕嬷在十年之内,失去了两名子女,也失去了丈夫以及自己的健康。她在四十多岁时成了一个必须独立扶养一个七岁女娃的寡妇。此时的她,父母都已经不在人世,印度家乡又远在千里之外,而她自己则深受悲伤和困惑的打击。

 

“我不知道该何去何从、该做些什么,或是如何谋生。”她说:“我根本一无所有,也没有任何人可以依靠。”几个月过去了,她却只能手里握着拉雅尼的照片,终日以泪洗面。在接下来的几年当中,她的健康情形日益恶化。后来状况严重到她觉得唯有借着练习禅修一途,才有存活的希望。她想到自身处境的荒谬与矛盾——当她年轻健康,而且一心渴盼学习禅修时,却受到阻拦而无法如愿。如今,她整个人心力交瘁又必须独立扶养一个孩子,在内心沮丧且面临生死关头之  际,却发现自己别无选择,如果她再不做点事情来提升自己的心智,那么就会死于绝望心碎。

 

她问自己,“当我死时,能够带走什么?”她环顾身边的嫁妆,她的丝质纱丽和金饰,她甚至注视着自己的女儿。

 

“虽然我非常爱她,但我知道自已无法带她走……。所以,我说,‘让我到禅修中心去吧!或许我能够在那儿找到某些死后带得走的东 西’”

 

要死也要死在禅修中心

 

在她人生跌到最谷底的时刻,佛陀在她梦中显现。佛陀清晰地呈现,并轻诵《法句经》的颂偈,这原本是安慰痛失爱子的父亲的偈:

 

紧抓着至爱会带来悲伤,

紧抓着至爱带来恐惧。

那些完全不受贪爱系缚的人,

内心没有悲伤或恐惧。

 

当蒂帕觉醒后,她的内心一片清明澄静,她知道不管自己健康情况如何,都必须学习静坐禅修。她了解佛陀的劝勉:如果她想获得内心正的平静,就必须修行,直到自己能解脱任何执着或悲伤的束缚为止。

 

虽然蒂帕嬷毕生都奉行佛教徒的生活方式,但她却对于修眞正的意涵所知甚少。不过,她受到能脱离痛苦、获得自由的古老修行方式所吸引——内观(vipassans,音译为毗婆舍那)禅修不是专注于单一对象的修习,而是教人把注意力集中在经验现象不断变化的本质上面。“内观”指的是清楚察觉到经验本身的三特性:没有永恒不变、不能随心所欲,以及没有实存的自我的事实。佛陀教导我们,透过禅修,我们有可能突破局限生命的各种无知愚昧和幻相。依据佛陀的教法,获得解脱或开悟的关键在于体验到存在的眞正本质。蒂帕嬷被安排前往仰光的卡玛特(Kamayut)禅修中心。丈夫生前遗留给她的东西,包括她的财产、珠宝,所有的身外之物——她全部交给隔壁邻居,并说道:“请把我所有东西都拿走,用它们来照顾蒂帕。”

 

她打算一去不返。她寻思着,反正自己终究会死,那还不如死在禅修中心。

 

一开始并不顺利

 

蒂帕初次的禅修并不如预期。到达中心之后,她分配到一个房间并得到简单的指示,人家告诉她隔天下午四点到共修会堂报到。她清晨即开始练习,先是把注意力放在呼吸上,然后注意自己在静坐时,从心中所生起的感受、思惟和情感。随着时间慢慢过去,她的注意力更加深沉某天下午,她前往会堂去看她的老师。突然间,她停了下来,没办法再往前走了。她并不明白是什么原因,只知道自己无法再迈出任何一步。她站在那儿大概五到十分钟,内心一阵迷惑,但并未感到特别沮丧。最后,她才低头看见有只大狗正紧咬着她的腿不放。由于她的专注力非常深沉,在刚开始修行的前几个小时,她根本没注意到这件事等她从专注状态中回过神后,蒂帕才向人呼救,试图甩脱大狗,让自己得以挣脱。那只狗一直不肯松口,最后是在几位僧侣合力之下,才把给拉开。虽然他们向她保证这只狗没有狂犬病,不用担心——很讽刺地,本来蒂帕嬷是来这禅修中心等死的,但此时的她却相当怕死,于是她一连几天都到医院去接受狂犬病疫苗注射每日需往返医院接受治疗,往往使她错过了进食时间。因为南亚的僧院传统是过午不食的,所以,蒂帕嬷的身体很快就虚弱不堪,僧侣于是建议她先回家休养再说。

 

她回家后,小女儿由于她先前的不告而别,所以缠着她不放。蒂帕嬷觉得自己错失了唯一获得解脱的机会,因此,她常因内心的挫折而放声痛哭。但她并未放弃禅修。她利用短期密集禅修时所获得的初级指引,七年来,她在家中尽可能地利用时间耐心静坐。她有信心自己终究会有另一次参加禅修。

 

当蒂帕嬷得知,有位家庭友人兼佛教徒老师阿那加利卡·穆宁拉就住在禅修中心附近时。她邀他到家中,一面喝茶,一面陈述自己的静坐经验。于是,穆宁拉鼓励她到沙沙纳叶克沙(ThathanaYeiktha,位于缅甸首都仰光市)禅修中心,他本人就是在马哈希尊者这位当时在缅甸极负盛名的僧侣、学者兼禅修大师的指导下,修行功夫日益精进。蒂帕获得宝贵的机会向伟大的老师学习,再加上同乡的家庭友人指导。大约在同时间,她妹妹赫玛(Hema)和家人来到缅甸,所以她就让女儿蒂帕与婶婶、舅舅和表兄妹同住,自己则前往襌中心。

 

蒂帕抱持非常不同的态度来看待自己第二次的密集禅修,她不再那么急切与冲动,而是更详加计划和深思熟虑。虽然自从拉雅尼死后,她几乎夜夜失眠,如今更发现自己无法保持清醒。但是,到了第三天,她就能够进入一种深定的状态,原先那种嗜睡和嗜吃的渴求消失了。穆宁拉担心她的专注会失去平衡,即使她听不懂缅甸话,他还是要求她参加马哈希尊者每周一次的讲座。虽然她不想去听课,但在穆宁拉坚持之下,为了取悦他,便只好去了。

 

达到初禅的境界

 

在前往听课的路上,蒂帕出现心悸的现象。她身体极度虚弱,最后不得不四肢匍匐,爬上了会堂的楼梯。虽然她听不懂现场在说些什么,但还是继续练习禅修。开示结束之后,蒂帕嬷发现自己无法起身,她整个人身体僵硬,因为过于专注地维持坐姿竟至无法动弹。

 

接下来的几天当中,蒂帕嬷的修行境界更是戏剧性地发展。这是通往开悟的必要途径。她神速地在内观禅修的次第法门攀升,根据上座部佛教传统的教法。她体验到一股极明亮的光,接着感觉到周遭的一切事物都在消融,她说,她的身体、地面以及所有东西都化成碎片,破碎又空无。然后这经验又被巨大的身心痛苦所取代,随之而来的是,身体产生一股强烈的烧灼和挤压感。她觉得自己快被压力挤爆了。

 

然后,奇妙的事情发生了。这是个单纯的瞬间——在大白天,她跟着一群人在地板上静坐——这一瞬间的过是如此安静又微妙,仿佛没发生过任何事情。对于这个充满光辉的瞬间,蒂帕嬷事后只说:“我不知道。但其实她的生命已经被深刻且永恒地转化了。

 

蒂帕嬷三十年来不断寻求解脱,终于在历经六天的禅修之后,就在53岁这一年,达到初的境界。

 

正如《清净道论》中所说,上座部传统提到定的4个阶段,而每个阶段的禅定都会在人类心灵中产生清晰明显的转变。

 

原本高血压的毛病几乎立刻恢复正常,心悸现象也消失了。本来她无法爬上禅修中心的楼梯,如今登梯已毫不费力,不论缓急,她都能够行走自如。如同佛陀在她梦中曾预言的,日夜萦绕心头的悲伤消失无踪了。一直以来,她所怀抱的恐惧不见了,内心只存留前所未有的宁静和清明的了悟,她已经能够处理任何事情。

 

达到二禅的境界

 

蒂帕嬷继续在沙沙纳叶克沙修行了两个月,然后回到位于仰光的家,几个星期之后,她开始有一整年的时间频繁地往返禅修中心与自己的家之间。在她下一次密集禅修期间,只经过五天的禅修,她又体验到另一次的突破。这次开悟的体验与第一次类似,只是它带来更多痛苦。在达到二禅的境界后,她的身体与心灵状态又经历再次转化,她的不安减少,精力却增加了。

 

认识蒂帕嬷的人都被她的身心转化所吸引。她几乎在一夜之间从一个病弱依赖、充满悲伤的女人,突然转变成一个健康、独立又容光焕发的人。蒂帕嬷告诉周遭的人说“你们都亲眼看见了,我因为遭到丧夫和丧子之痛而心令碎欲绝,而且还病痛缠身。我受尽痛苦,连路都走不稳。但如今你们眼中所见是怎样的我?所有的病痛都不药而愈,整个人焕然一新,内心毫无挂碍。我心中既无忧愁也没有悲伤,只是非常地喜悦。如果你们来学习禅修,也会感到无比地快乐。其中并无神奇之处,只要依照教导来做就可以了。

 

蒂帕嬷的朋友和家人都受到她的激励,便到中心来学习禅修。首先来到禅修中心的是她的妹妹赫玛,然后是一位密友库琪嬷。虽然赫玛是八个孩子的母亲,其中五个仍然住在家里面,但几乎有一整年的时间,她还是抽出时间跟姊姊一起练习。蒂帕嬷的女儿蒂帕,再加上赫玛的几个女儿也相继加入修的行列,眼前这幅景象眞是引人注目:两位中年妇人带着她们的年轻女儿,跟着一群披着橘黄色袈裟的苦行僧们一起静坐——通常禅修中心是不收女性修行者的。她们住的地方位在偏僻角落、看起来像是堆杂物的小房间。赫玛的女儿达乌·麦伊特(DawThanMyim)还记得,当时她们必须穿过灌木丛,然后攀爬上一座小山丘,才能见得到穆宁拉。

 

每逢学校放假期间,蒂帕和赫玛一共要照顾六个孩子。虽然家人之间相处融洽,但家规却很严格。

 

“我们像家人般静静地一起用餐,”达乌回忆道:“我们不会抬头彼此张望,那是很不一样的气氛!”在这一整年极珍贵的共修时间里,拜鲁雅家族的六个小孩,包括四个女孩和两个男孩,至少都获得了初禅的开悟。女儿蒂帕矢志修行的决心,尤其令母亲感到欣慰,因为她希望能留给女儿一些有永恒价値的“无价礼物”。她一再告诉蒂帕,禅修是获得内心宁静的唯一道路。

 

 

第三章 无可撼动动的宁静

 

你们都是我教导的孩子

 

在1967年,缅甸政府下令境内所有的外国人士离境,包括印度移民 在内。蒂帕嬷顿时陷入了去或留的困境中。僧侣们向她保证,她一定能以老师的身分,获得在仰光的特殊居留权,如此一来,她的女儿便也能留在这个国度。对外国人来说,这是一种无以复加的荣耀,更不用说她是一个女人,而且还是个带着孩子的单亲妈妈。

 

蒂帕嬷思索留下来的可能性,但是眼前的政治局势,特别是在仰光,已经愈来愈糟糕了。她对蒂帕受教育的质量感到忧心,最后她想,也许是该离开的时候了。她打定主意,回到印度的话,女儿蒂帕可以找到自己的根并且继续完成母语教育。他们后来搬到某位亲戚在加尔各答郊区的家。在那个新的环境里,蒂帕嬷没有了想法相近的伙伴,于是邀请邻近的妇女们一起来练习禅修,但她们却都提不起兴趣。

 

一年后,这位母亲带着女儿搬到加尔各答旧市区中心的一栋老旧建 筑里,他们住的小公寓楼下刚好是一间铁皮屋盖起来的商店。这间公寓有个壁橱般大小的厨房,长一百八十三公分,宽九十公分左右。墙上有个煤炭炉,没有自来水,水必须从楼下提上去,要爬四层楼的楼梯才有水可用;还有一个供几户人家共同使用的厕所。蒂帕嬷睡在薄薄的草席上,虽然她在政府同意下进了大学教书,但他们并没有任何收入,只有靠着家族成员的好意供给。

 

最后,有件事传遍整个孟加拉国小区,人们都在说,有一位完成禅修的老师从缅甸带回成果。虽然许多家庭遵循佛教仪式,但禅修对于一般阶层的人来说还是很新鲜的东西。蒂帕嬷提供了一些新颖和不同的事物:一种眞正的禅修。结果,全加尔各答只有一位家庭主妇来她家找她。

 

说话、逛街、煮饭……任何刻都可以禅修

 

为了向那些生活忙碌却有心要学习禅修的人们展现,禅修是门艰难但很有效率的课程,蒂帕嬷教她的学生们每个时刻都可以用来禅修。她说,正念可以应用在每一个活动之中,不管你是在说话、烫衣服,或者在煮饭、逛街、照顾孩子的时候。她神采奕奕、不厌其烦地说:“在无我的道路中,不论你在做什么,只要注意到你在做,那就可以了。”在扰攘的日常生活里,禅修能够带来力量,蒂帕嬷坚信在嘈杂的日常生活里禅修,确实能带来力量,为此,一位敬仰她的人给她加上了“家庭主妇的神圣守护者”的名号。如果问到正式的禅修跟日常生活中的禅修有何不同时,她一定坚如石地回答说:“你无法将禅修与生活分离。”

 

蒂帕嬷要学生做的每一件事,她自己都先以身作则,而且有过之而无不及,例如:坚守训诫、一个晚上只睡四小时、一天花好几个小时禅 修等等。学生们照例每两个礼拜要向她回报他们禅修的情形,而且一年之中要有一些自我引导的禅修时期。当时加尔各答的人都喜欢谈天说地,但蒂帕嬷经常都只是沉默,或者在教学的时候只讲几个简单的字。她的学生们就能够在她所散发的无可撼动的宁静以及沉默中获得皈依。

 

“我生命中只有极少数人可以在出现时就让我感到宁静,她就是其 中之一。”有个学生回忆道:“我能够在她的静默中获得安歇,就好像在大树底下休息一样。”

 

这个家庭仅有的一个房间,是蒂帕嬷及其女儿和孙子瑞希·拜鲁雅 (RishiBarua)的卧房兼客厅。这里同时还是一个教学场所,学生之中有印度人和西方人—— 当时的印度已有西方人陆续来到。有时候蒂帕的房间已经挤不下任何学生了,他们就只好站在门外的阳台及走道。由于从早到晚都有川流不息的访客,不论多么疲累,蒂帕嬷从未拒绝接见任何人。女儿劝她要多花些时间休息,她坚持道“这些人是因为求法若渴才来的,就让他们来吧”。

 

就连受戒的僧侣也把她视为老师,前来寻求她的指导。在学生当中,有一位马哈萨拉尊者已经受戒十八年之久,他回忆说,有一些人不同意他选择蒂帕嬷做为老师,他们问他为什么在拥有博士学位之后,还愿意接受一位女性的指导,练习静坐。“我不知道为什么,”他解释道:“但是蒂帕嬷晓得,所以我就来找她寻求帮助。我并没有把她当成是一位女性,而只是把她当成我的老师”他在蒂帕嬷的指导之下做了一次密集禅修,并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体验。蒂帕嬷祝福他,让他有教书的能力。六个月之后,马哈萨拉尊者于1970年在印度设立了第一家禅修中心。这就是在菩提迦耶非常有名的国际禅修中心。

 

蒂帕嬷的女儿目睹了这群学生所经历的许多转变。这些学生刚开始练习禅修时,言行举止充满了不安、愤怒、蜚短流长以及恶劣的言词。经过了几个月的练习之后,这些行为都消失了。男学生也因为受到蒂帕嬷教导的影响,逐渐放弃以往猎捕动物及鱼类的恶习。

 

杰克·恩格勒,这位在70年代中期曾经前往印度进一步修习静坐,  以及从事有关佛教禅修博士研究的学者,他谈到就连住在蒂帕家附近的人,也因为她的存在而有所改变。

 

因为蒂帕嬷而第一次和谐共处

 

“当地初次搬进这个(小)区的公寓时,那本来是一个闹哄哄而且充满争吵的地方,那里的住户不曾停止争吵,而且互相厮喊,因为有个公共的中庭,声音显得特别大声。人们整天大声谈论八卦,所以住在那儿的人根本没有半点隐私。在蒂帕嬷住去的六个月内,那儿的住户开始变得安静下来,大家也第次开始和睦相处。她的出现以及她待人处世之道——宁静、安详而又温柔地以慈爱和尊敬来对待所有的人,在有必要时,她也会订出原则并且挑战他们的行为,但她这么做完全是出于关切他人的幸福,而非因为愤怒或是求她个人舒适的单纯欲望。她以个人的行为树立了典范,使得人们无法再继续用以往的愤怒和争论不休的方式来处理事倩。这是她的存在所呈现出来的单纯力量:你只要在她附近就做不出那样的事情来。真的,你就是做不出来。”

 

约瑟夫·葛斯坦是第一位认识蒂帕的美国学生。1967年,当他待在菩提迦耶的缅甸禅修中心时,他遇到了穆宁拉。后来穆宁拉告诉他,要介绍一个特别的人让他认识,就带着他去见蒂帕嬷。于是,他与她之间的关系后来发展成一种类似母子的亲爱关系,这份关系一直延续了二十年。约瑟夫回忆他初次到蒂帕嬷公寓的情景:

 

要到位于顶楼的那个小房间,首先你得进入一条狭窄的通道,然后再爬上一级级的阶梯。等你到了她的房间后,会发现里面充满了亮光,那种感觉真是美妙。当我要离开的时候,我感觉自己好像是飘浮在加尔各答的街道上,也彷佛是飘浮在街上,准备穿过拥挤的人群,以及漫天的灰尘。这实在是个非常神奇而且神圣的经验。

 

在1970年代初期,约瑟夫把他的朋友沙伦·萨尔兹堡介绍给蒂帕嬷,她们两人之间也产生一种类似的长久关系。蒂帕嬷将沙伦和约瑟夫当成自己的孩子收养,沙伦还提到蒂帕嬷仔细地收藏他们所有的合照,他们经常坐着一起喝茶、看簿,然后一起讨论佛法。沙伦和约瑟夫都记得蒂帕嬷是自己见过最和蔼可亲的人。

 

来个大拥抱吧!

 

在70年代末期见到蒂帕玛的杰克·康菲尔德,也提到他初次见到蒂 帕嬷的情景:

 

那时候我巳经出家一阵子,习惯会对老师顶礼,所以我向她跪拜。但我觉得自己有点笨拙-——因为她不是憎侣,而是一位家庭主妇。但是她只是把我扶起来,然后非常热情地给了我一个拥抱,后来她见到我时,也都是用这样的拥抱方式对我。这真是非常美妙,她仿佛是在说,“别跟我来这套顶礼的玩意儿,我又不是什么伟大的老师。就来个大拥抱吧。”

 

如今,杰克、约瑟夫以及沙伦三人都在美国教导禅修静坐,他们常告诉自己的学生有关蒂帕的事迹,然后他们的学生再把这些事迹传扬出去。对西方人来说,蒂帕是一个令人好奇的实“存在”的人物:她的外形几乎是毫不起眼,这位穿着白色纱丽且弱不禁风的老妇人,就像是“裹在棉花里的小虫”,然而她却是精神上的巨人。只要进入她所存在过的地方,就会让人感到像是走进一个充满力量的场域,在那里,任何神奇的事情都可能发生,包括觉知的转变、心电感应似的沟通,还有极为专注的自然状态。

 

在1980及1984年时,约瑟夫、沙伦以及杰克·康菲尔德邀请,蒂帕到内观禅修协会来教导一年一度为期三个月的禅修营。虽然当时蒂帕嬷已经六十九岁,身体状况非常差,也不适合坐飞机长途跋涉,但她还是欣然接受他们的邀请来到了美国,当时,她带着女儿和刚学会走路的孙子,以及一位翻译同行。

 

按几下按钮,钱就会吐出来

 

印度人对于美国文化存着着极深的隔阂。他们对美国日常生活的细节完全不熟悉,例如说,洗完澡要把水放掉、人们把狗儿养在屋里并用碗喂牠们吃东西、玉米片和牛奶要用调羹舀起来吃,以及街上的提款机按几下按钮就会吐出钱来。沙伦回忆道当时的情景,说道“蒂帕的生活十分简朴,她完全不了解西方的科技。当我们第1次带她到美国的时候,就先带她到杂货店去见识一下。我们把她带到当时还算少见的几台提款机面前,然后把金融卡放进去,接着按下密码,于是钱就吐出来了。蒂帕嬷站在银行的墙外面静静地看着这一切过程,但她只是不断地摇头说,“真是悲哀,真是悲哀啊!”我们就问:“什么事情真是悲哀呢?”她回答说:“那可怜的家伙整天都得坐在墙里头,既没有阳光也没有空气,等到你们把卡片塞进去时,他们就得读取卡片,然后把钱递出来。”们一听,就跟她说:

 

“噢!不,不是这样子的,其实那里面根本没有人,这从头到尾就只有提款的过程。”她就说道:“啊!那就像是无我(anaua)。”我们说:“没错啊。”然后她当场就开始述何谓无我,其实这个无我不仅在某种程度上掌控这整个过程,要求我们的身心依照它的突发奇想,或者是意志或愿望来执行,而且当我们深入视自己的内在,就会产生一种巨大的、彼此连结以及清晰的合一感,”

 

我是应着你们的呼召而前来此地

 

虽然蒂帕以往的教学经验并不包含坐在讲台前,就着麦克风,面对一整个大礼堂的学生,但她还是尽量考虑到美国学生们的需求,愿意加以配合。由于她并不习惯新英格兰寒冷的天气,所以有个学生就回忆说,每次当蒂帕嬷抵达共修会堂时,她就整个人裹在大衣和披巾里头,你根本不晓得到底里面是谁。她喜欢语带节制地向群众们说:

 

“你们都是我的法子,我是应着你们的呼召而前来此地。”

 

在1984年的美国之旅后,蒂帕嬷因为身体健康的关系无法再到美国,于是她就在加尔各答的小公寓里继续教学,直到五年后去世为止。她在1989年9月1日的晚上过世,享年78岁。她走得非常突然,当天晚上,她在女儿蒂帕下班回来后,表示身体不太舒服,女儿就问她是否要找医生来看看,蒂帕勉强同意,然后他们的邻居山帝普·慕苏迪(sandipMutsuddi)就到外头去找医生,但一时找不到。当山帝普回来时,他坐在蒂帕身旁,开始替她按摩手臂。他回忆道:

 

接着,蒂帕要求我摸她的头,所以我就摸她的头,然后我开始唱诵她教导我们的经典。当她听到我在诵经时,便弯身下拜,朝佛陀拜了几拜之后,就没有再起身。于是我和蒂帕就把她从地板上扶起来,这时候才发现她已经断气了。她是在敬拜佛陀时过世的,她的面容显得十分地宁静与安详。

 

几天以后,有将近四百人来参加蒂帕嬷的葬礼。她的遗体平放在一张帆布床上,学生们列队一一经过她的身旁瞻仰遗容,并向老师献上花环,直到她全身被鲜花所覆盖。

 


1 简介 2 推荐序 3 作者序 4 前言:发现蒂帕嬷《佛陀的女儿:上座部佛教大修行人的传奇心灵》


《宣隆大师传》《觉知生命的七封信》《南师所讲呼吸法门精要》全集


112卫塞节在清迈说法 ▎113佛陀的诞生和其他人们的诞生 ▎114不要轻蔑别人的业行 ▎115从清迈到曼谷《尊者阿迦曼传》


当代南传佛教内观禅修四大体系之对比性研究


第八章 觉照力(上)《心湖上的倒影:给实修者的指导》


佛学典故:大慈大悲


《玛尔巴传》全集


解铃还须系铃人 ▎不肯放下 ▎一切皆禅 ▎树根《禅的故事》


引子 ▎第壹篇 《禅的源头:达摩大师<血脉论>讲记》


第四章 神咒与密宗高级瑜伽术《自我的金刚——藏密咒术的神秘力量》


三、明体分际 ▎四、四瑜伽析《大手印精义》


2 应身之谜《观音菩萨之谜》(附:观音菩萨珍贵图片51张)


第七章 毗婆舍那——观《心湖上的倒影:给实修者的指导》


佛教故事:假佛祖与真长者 ▎艺徒和木孔雀 ▎善恶供养


杨岐方会 ▎五祖法演 ▎四个老婆 ▎摩尼珠《禅的故事》


请问佛教如何解释“我是谁”这一个哲学问题?


探禅记


佛教故事:长生童子 ▎小沙弥的戒行 ▎乌龟的嗔心


张商英《续清凉传》与文殊法门




*          *




Sant Mat 常用词汇简释 (一 )


nirat(尼勒) ▎Surat(苏勒,也译苏拉特)---Sant Mat 常用词汇简释


实修技巧严选 合集(一)


灵性故事严选 合集一


实修理论严选 合集(一)


Sant Mat 灵性导师主题教言 汇集(一)


Sant Mat 灵性导师主题教言 合集(二)


《卡比尔诗选》全集


圣•给乐葩•辛格•马哈拉吉 故事集(一)


圣•给乐葩•辛格•马哈拉吉(视频) 故事集(二)


圣.给乐葩.辛格(Sant Kirpal Singh)开示 精华录(一)


《晨间谈话》全集


《巴巴.吉传》全集 附:巴巴•吉故事三则


《明师》《生命的轮回》《死亡之谜》《人 !认识你自己》全集


《The Crown of Life 生命的桂冠》全集(2022年6月整理)


《修行的完美七要》《生命的桂冠——瑜伽研究》全集


《灵性的芬芳》《素食人生》《神秘主义的秘密》全集


《圣·瑞金德·辛格语录》《灵性渴望》《神圣的灵光》《灵性珍珠-致开悟的生命》全集


《圣.瑞金德.辛格的教理》《挚爱之所》《通过冥想赋予灵魂力量》


圣者的哲学 (上)


圣者的哲学 (下)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合一 溶入 融入 证悟 证知 了知 了悟教导汇集


Sant Mat 关于 证知 教导汇集(续1)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持名 教导汇集(续1)(2022年6月8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萨其·坎(Sach Khand)教导汇集(萨特·洛克 第五灵境 超梵天 灵魂 圣人)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道成肉身 教导汇集(明师 圣人 神人 上帝 夏白德 纳姆 音流(2022年6月10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心智 教导汇集 续1(卡尔 夏白德 萨特古鲁 灵魂 圣人 注意力)(2022年6月12日整理)


┅┅


重发:《一个瑜伽行者的自传》全集


《与尤迦南达的对话》(全集)


重发:《超脱-跟随瑜伽大师尤迦南达去修行》全集


来自苏非的教导(一)


来自苏非的教导(二)


苏非的故事(一)


《鲁米诗选:爱的火焰》全集


《鲁米:在春天走进果园》全集


┅┅


那些实修者必须知道的专业理论知识(一)


《体光老和尚开示录》《广钦老和尚开示录》《静老说的话》全集


《坐禅》《坐禅问答录》全集


《缁门崇行录浅述》


《禅宗六祖与中国理学》《禅话》《南禅七日》全集


《花出青嶂》选章  《和颜爱语》全集


禅宗资料汇总(一) 《定慧初修》全集


《禅海微澜》《恒河大手印》《佛法修证心要问答集》全集


《宣隆大师传》《觉知生命的七封信》《南师所讲呼吸法门精要》全集


《天台宗纲要》《南怀瑾老师“静坐问答录”》《印顺导师与学员意味深长的对话》


《略论明心见性》《证悟与神通》《成佛的诀窍》《参禅日记》


《念佛如何得到一心不乱》《禅观正脉研究(白骨观)》《圆觉经略说》全集


《唯识与中观》全集


《竹窗随笔》全集一  《金刚经说什么》全集


《七十空性论》今诠  ▎《心经》略说  ▎《楞严经》解读


┅┅


《大师在喜马拉雅山》全集


美赫巴巴的故事(一)


《寿命是自己一点一滴努力来的》&补遗篇(全集)


日本禅宗故事 (全集)▏有禅意的小故事(全集)


《海奥华预言》《 地球守护者》《看见真相的男孩》全集


《死亡好过一切》《去过天堂90分钟》 《再活一次,和人生温柔相拥》《我有死亡经验》


《影尘回忆录》《来果禅师自行录》《憨山大师的一生》《金山活佛》《虚云老和尚见闻事略》


《纯印老人故事》《心定和尚讲故事》《辨喜尊者传记》《回忆苏格拉底》《灵性故事合集》一


濒死体验(NDE) 濒死经历案例汇集 (一)


《死亡九分钟》 全集  《生命不死---精神科医师的前世治疗报告》 全集


《阅微草堂笔记》 全集一


《阅微草堂笔记》 全集二


《入门-古埃及女祭司的灵魂旅程》 全集


阿米三部曲:《阿米1:星星的小孩》《阿米2:宇宙之心》《阿米3:爱的文明》全集


《空谷幽兰》全集


《禅的行囊》全集


《寻访终南隐士》全集


《终南访禅——走进隐士的世界》全集


《密勒日巴尊者传》全集


濒死体验:《天堂的证据》全集


日本百岁老人的智慧:《活好:我这样活到105岁》全集


《宗喀巴大师应化因缘集》全集


《八万四千问》全集 宗萨仁波切


《藏密心要十讲》全集


大圆满心髓讲解(上)《藏密大圆满法选集》


大圆满心髓讲解(下)《藏密大圆满法选集》


《西藏生死书》全集


《甚深内义》全集


《灵心小史》全集


《贵人-堪布门色仁波切成就自他的一生》全集


《玛尔巴传》全集


┅┅


《从修炼的角度讲述一切神秘现象的原理》全集


《老子他说》(全集)


《丹道修炼问答》《修真内景谈》《天仙金丹心法》《心法相映——丹道心悟卅年》全集


《陈撄宁仙学大义》《学仙必成》《邱祖秘传大丹直指》校注《余之求道经过--陈撄宁点评版》


《我说参同契》全集(上)


《我说参同契》全集(下)


《道家修真图详解》《黄庭经讲义》《陈老“所谓口诀不轻传”的原因》《口诀钩玄录》全集


《丹道见闻录》《庄子现代版》全集《丹道法诀十二讲》


《青衣江道长问答录》精华录(一)


《青衣江道长问答录》精华录(二)


《青衣江道长问答录》精华录(三)


《方术纪异》全集




音流(Sant Mat)资讯整理

https://santmat.kuaizhan.com/

 

音流瑜伽(Sant Mat)简介

http://m.santmat.biz/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音流瑜伽研究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